3.15曝光滥用人脸识别,那么要求游戏“高频刷脸”就对么?
【GameLook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GameLook报道/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向各种APP、银行甚至是小区门禁证明“我是我”的一种技术,刷脸能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部分人自然不会抗拒,但作为工具,自然免不了被有心之人利用。
就在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上,人脸识别的滥用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据央视报道,科勒卫浴在全国上千家门店里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抓取消费者的脸部信息并生成编号,以便追踪消费者的行踪。除了科勒卫浴之外,同样被点名存在类似问题的公司有宝马、Max Mara、瑞为、雅量等等。
对此科勒中国表示已经安排相关门店连夜拆除摄像设备,设备所采集的信息仅作到店人数统计,不进行保存。但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触碰到了广大网友的神经。互联网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在经历了互联网巨头所谓“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大数据杀熟,电商平台诡异的联想推送等冲击之后,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人脸识别这种对私人生物信息的随意采集和滥用,无疑会招致公众的愤怒。
其实从去年因要求刷脸而状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始,公众对于人脸识别的批判性讨论就已经开始了,但GameLook发现,与3.15晚会以及公众反对线下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相比,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问题上,部分家长和网友却要求国内游戏产品更高频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这显然存在一些问题。
脸弄丢了多严重?一旦泄露就是永久隐私外泄
近些年来有关人脸识别的技术的应用,也在所有人的身边悄然地出现了。除了支付宝微信等刷脸支付,写字楼里突然出现了刷脸的门禁,上班刷脸打卡考勤、甚至在之前推广垃圾分类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人脸识别的垃圾桶,原本极其重要的且具有价值的生物信息突然变成了公交卡一样的存在。
虽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有规定,收集人脸等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授权同意,但在实施层面,一切却并没有如此美好。在中国通信院发布的2020年《人脸识别技术在App应用中的隐私安全研究报告》原文写道:
“大部分App在采集人脸数据时并未依据《规范》单独明确告知并征得用户同意,甚至未在隐私政策中说明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目的、范围和方式,使得人脸数据被动收集、使用成为常态。其次,部分社交娱乐类App、在线教育类App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收集、使用人脸数据,导致人脸识别技术滥用事件时有发生。”
由此可以简单窥见市场的乱象。
人脸作为与指纹、DNA同等级的个人生物特征,同样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它在个人隐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上,是和后者没有区别的,但极低的,甚至是不需要当事人知情的获取难度,就使得它被泄露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增加了。而作为一种生物信息,一旦被泄露,它不像我们的账号密码一样可以找回,可以更改,生物信息的泄露是永久的。
一旦个人的脸部数据被窃取,你的脸可能就不只属于自己了。而面部信息数据库被盗,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了。
同样在报告中也有相关案例的记载,2019年2月15日,深网视界公司被曝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致使256万人的个人信息能够不受限制地被访问(公交卡甚至都不能简单地读取),其中包含身份证号码、性别、照片和过去24小时内的位置等,大约668万条记录。
2020年2月27日,拥有超过30亿张人像照片的美国人脸识别初创企业Clearview AI称其整个客户名单被盗。虽然公司声称本次事件仅泄露了客户名单,但这30多亿张人脸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还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上个月27日,有关FaceBook的人脸识别功能在未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被自动激活的案件,在经过长达六年的法律流程之后,终于落下了帷幕,最终脸书付出了6.5亿美元的代价与用户达成了和解。
刷脸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不论是从事件发生的频率还是高额的和解金,都可以看出人脸数据的重要性,不少网友反映的房地产售楼处、直营店等收集用户人脸数据的行为,在合法性上肯定也值得怀疑。与此同时人脸数据的重要性,也就意味着它很难成为游戏防沉迷的解决办法。
虽然在缺少完善的分级制度等规定的情况下,游戏产品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低年龄受众的条件,这也是防沉迷的来源,但GameLook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牺牲绝大多数成年玩家的个人隐私,以及游戏体验去达成这一目标;并且未成年玩家,特别是防沉迷最需要注意的低龄玩家,很难意识和感受到个人隐私泄漏的危险性。
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玩家,就比如一个小学生,拿了自己家长的身份证信息注册的游戏账号,为了玩游戏无脑同意了游戏获取人脸数据,后续数据发生了泄露,那么这个同意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也将成为问题。
其次就是数据的使用范围和安全性。在能够确保数据安全并且使用能够有严格的规定控制的时候,人们在提供隐私信息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的,就比如办身份证、办银行卡的时候会要求提供指纹和人脸等信息,除了必要性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政府以及银行等机构的公信力。
那么作为抽卡的爆率都会被玩家质疑的游戏厂商有没有这种公信力呢?答案不言而喻。再退一步,即使是类似于网易、腾讯等手游大厂有技术能力以及明文的规定,确保自己数据库中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但是一些小团队如果拥有了获取公民生物数据的途径,如何确保数据安全,保证数据的使用合规合法就成了挡在人脸识别和游戏防沉迷面前的一座大山。
企业、政府、家长缺一不可
对于游戏防沉迷,GameLook也在一直关注,的确未成年人作为自制力以及心智较不成熟的群体,在接触游戏时需要得到一定的监管,而作为开发出游戏的厂商,自然要在未成年人的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以及家长的责任,也同样重要。
厂商的努力相信所有玩家都可以看到,从网友清一色的“救救游戏,管管孩子吧”的发言中也可以看出,为了防沉迷或者保护未成年人,很多成年玩家的游戏体验的确也受到了影响。
其次就是监管部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发布后,游戏圈防沉迷措施落地速度明显加快。今年2月,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企业接入培训会在线上召开,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时间点,分别是2021年5月31日前,所有游戏企业需完成其运营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接入工作。6月1日起,未接入防沉迷系统运营游戏要停止运营。
并且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防沉迷的话题同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在相关提案中除了对企业的要求,同样也提到了“应尽快形成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国家标准”,强调了监管部门在公民隐私保护上的作用;同时也涉及了对父母的网络素质教育,强调了家长的监护责任。
最后GameLook认为,在未成年人的游戏防沉迷之路上,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和陪伴。在这个层面上,防沉迷问题也上升为了一个世界级的问题。
之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也显示,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日趋低龄化,目前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亿,占青少年网民的66.5%。
的确对于平时忙于工作,背负着家庭压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长而言,在很多时候分散未成年人的注意力,消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省力的做法就是给他一个数码产品;又或者家长自己就是一个“网瘾青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在不正确,甚至是缺少引导的情况下,这两种情况通常的结果就是未成年人会对网络世界产生不可控制的依赖性。
不论是教育的懒惰或者疏忽,家长永远都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道把关人,合适的教育理念,高质量的陪伴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更加重要;而厂商落实防沉迷措施,反而可以更好地保证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游戏体验;而监管部门对于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做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于所有互联网用户而言,成为虚拟世界中安全感的保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1/03/43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