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中国游戏集体中招?韩监管要求“国外游戏”指定韩国代理,开列三个条件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近日,国外游戏在韩国运营需指定韩国本土代理商,开始进入立法流程,年内落地的可能性相当高。

据韩媒GAMEVU报道,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表示,将从10月23日起实施“海外游戏公司国内代理商指定制度”。日前,韩国《游戏产业振兴法实施令》相关修正内容已经公布,并公开需要指定韩国代理商的三大条件:

其一,过去一年收入必须达1万亿韩元以上,以全球销售额为基准,且需按照汇率转换为韩元来确定;

其二,是过去三个月在韩国市场平均MAU超10万的游戏公司,以特定游戏的韩国平均月活数为基准,不受平台(PC/手机)限制;

其三,判断对游戏用户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较高,文化体育观光部可能会考虑民众投诉激增、媒体报道、国会评论等因素后做出制定。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实施令》中规定,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即可成为指定对象。按照制度被纳入指定对象的国外游戏公司,须以书面形式指定能在韩国运营,并负有法律责任的代理商,而代理商有履行游戏分级、各种报告义务等法律要求的职责。

据悉,该代理商须为具有韩国境内地址或营业场所的自然人或法人,一家国外游戏公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代理商。不过,游戏分发平台(例如 Google Play 或 App Store)是例外。

若不履行指定义务,将被处以最高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左右)的罚款;若代理商违反法律责任,原游戏公司也将承担同样的责任。此前还包括两年以上的监禁,但最终被取消。

根据报道,文化体育观光部计划在6月4日前通过该立法通告收集意见,然后经法规审查和法制内务局审核后,最终确定施行令。

韩国首次公开指定代理人标准,哪些公司会受影响?

为国外游戏指定韩国本土代理人这件事,韩国监管部门已经酝酿已久。

2023年6月,韩国民主党议员李相宪提出“游戏法”的部分修正案:要求在韩国没有地址或营业地点的游戏相关业务运营商,必须指定在韩国有营业地点的国内代理商。直到2025年,相关立法正在持续推进中。

但首当其冲,还是要看立法完成后的可执行性会有多高。如果约束性不够强,无法将大多数国外公司纳入监管范围,难以有效管理市场,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过去,在同欧美巨头的博弈中,韩国监管部门已经闹了不少类似的笑话。比如V社在2019年曾无视韩国法律推动的分级义务,直接与韩国网吧业者合作,将游戏提供给当地游戏消费者。由于缺少执法依据,韩国政府部门对此也无可奈何,最终只能草草收场。

但从本次指定代理人的“三个条件”来看,韩国监管部门知道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不现实,因而有了明显的指向性。为了避免很多国外公司不配合,选择抓大放小,只针对某些头部公司和有一定规模的游戏。

1)全球年收入达一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

信息有限,我们无法判断所谓“收入”是指单款产品流水,还是整家公司的营收规模。GameLook暂且以后者作为标准,综合A股、港股和美股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共14家符合该标准:腾讯、网易、阿里巴巴(灵犀互娱)、哔哩哔哩、三七互娱、世纪华通、金山、中文传媒、神州泰岳、网龙、IGG、中旭未来、赤子城科技、心动公司。

至于非上市的知名厂商,如“上海F4”米哈游、鹰角、莉莉丝、叠纸,重启游戏业务的字节跳动,韩国市场比较吃香的MMO公司、4399等买量公司,以及柠檬微趣为代表的出海休闲厂商,单论年营收规模都囊括在内。

GameLook粗略判断,日厂能达到这个收入量级的公司至少有8家:SE、万代南梦宫、CyberAgent、NEXON(总部位于东京)、DeNA、Konami、SEGA、Capcom。

欧美上市公司和知名厂商里,至少有Take-Two、微软、育碧、EA、Roblox、V社,以及DreamGames等土耳其手游公司,包括腾讯旗下独立运营的欧美子公司Supercell、拳头,这些都算是明牌选手。

目前,已经有部分国内公司在韩国设有主体,如三七互娱已有韩国子公司,腾讯在韩国当地的投资公司也不少……至于其他中国公司,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寻找本地合作公司,或是亲自设立韩国主体。

但这条标准对日本厂商影响或有限,日本手游通常不直接在韩国运营,都是寻找本地代理,如《赛马娘》由Kakao Games负责韩国运营。至于主机厂,虽然韩国这块市场规模较小,但如果全球收入达标,也需要寻找韩国本土代理或设立韩国公司。

而欧美厂商一般很难配合韩国监管,其中部分公司,如Epic和EA已经有韩国子公司,像是土耳其手游公司大概率难配合其动作。但韩国监管部门此次决心很大,计划公布韩语和英语的《国内代理商指定系统指南》,并将单独告知指定的游戏公司该系统内容。

2)旗下韩国运营游戏过去三个月平均月活超10万

相比第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能会扩散到更多非上市游戏公司。根据GameLook统计的韩国二游名单看,《原神》《崩坏:星穹铁道》《少前2》……在韩国MAU达到10万以上的国产二次元产品一抓一大把,其对应月收入均在千万以上。

换而言之,在韩国月收水在千万量级以上的游戏公司,可能都需要开始考虑韩国代理人问题。

未来,出海韩国的门槛可能会被极大抬高。对中小公司来说,寻找韩国当地代理商,势必要被分走一部分利润;自己注册主体,关于寻找韩国法人、安排部分职能转移、和韩国监管部门打交道等环节,则是不小的问题。

长期来看,如HaoPlay、悠星等擅长韩国发行的中国公司,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内研发商寻求代理合作的机会。

HaoPlay携代理游戏参展G-STAR

但同时,部分公司为了逃离监管,可能会注册更多发行主体,以压低自己在韩国市场的收入,避免进入该名单。这当然是一种策略,但对想要长期经营韩国市场的游戏和公司来说,并非长久之计,按规定寻找韩国代理商、或设立当地主体才是最好的选择。

3)判断是否可能对游戏用户造成较高伤害

这个判定标准弹性非常大,韩国玩家投诉激增、媒体报道等因素后,都可能导致游戏公司进入该名单。

若是曾有游戏概率公示不到位、采用过误导式营销、游戏突然停服导致玩家退款无门……一旦开始翻旧账,厂商现在做任何补救措施都为时已晚,韩国监管一定会要求指定代理商。在韩国立法通过且正式落地前,游戏公司可以先行自我审查,是否有过不合规行为引起用户举报和媒体关注。

此前概率公式法案正式生效后,韩国官方就曾拿中国游戏公司RoamerPlan及其旗下的MMO手游《메템사이코시스》作为出头鸟进行打击,去年10月也有韩国玩家举报某知名中国游戏存在“概率有误”的问题。

如今在指定代理人问题上,中国出海公司想要做长期,避免被纳入名单,需要始终按照当地法律规定合规运营,别因忙着“割韭菜”被韩国当地监管部门抓到辫子。

结语

韩国的“海外游戏公司国内代理商指定制度”,仍处于立法最后过程中,正式落地颁布后可能还会有细微调整。

目前韩国监管部门已主动缩小企业名单,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依然囊括大量中国厂商。如果这三条标准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的话,中国游戏公司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未来应对不及时,遭遇游戏下架、停运等问题打得措手不及。

韩国,始终是中国出海厂商在意的海外市场之一,要求国内同行必须做出选择,是同韩国公司合作,还是和扎根当地的中国发行商建立合作关系,亦或是自己下场注册韩国当地实体……不想变得被动,就必须先行动起来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4/56923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