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特供AI”选阿里、绕开腾讯字节:中国游戏业新变量来了?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在经过近一年的等待,近日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最新消息,苹果已经提交了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AI大模型的申请,正在等待国内政府批准。换而言之,未来国区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将基于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为用户提供相关AI服务。

虽然近几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被国产品牌蚕食,根据IDC的最新数据,2024年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5.6%,相较于2023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但作为全球最具有「幻想空间」、用户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在AI方面谁能与苹果达成合作,毫无疑问它们就能抢占了移动生态AI时代的先机。目前在海外主要市场,苹果该服务的合作伙伴为OpenAI的ChatGPT。

而随着国区苹果智能服务开始初具苗头,作为媒体,GameLook也在思考,整件事情对于中国普通用户有没有用、而言意味着什么?它将带来怎样的新的使用场景?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游戏行业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新的机遇。

DeepSeek落选、百度哭瞎

首先,相信对于阿里与苹果合作这一新闻,很多人第一时间的问题肯定是:为什么是阿里和通义千问?

要知道目前在2C市场和AI赛道,阿里的存在感都不是最强的。毕竟前有字节跳动的豆包(DAU达1700万),后有最近风头正盛、日活跃用户突破4000万的DeepSeek。事实上根据外媒的报道,苹果也是在对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以及 DeepSeek 开发的模型进行评估后,选择了阿里。

在GameLook看来,首先自然是阿里作为云服务厂商,以及国内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其在面对苹果这种超大型客户方面,能够提供更稳定、全面的服务,特别是面向政府的合规工作等方面,阿里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在这一方面,DeepSeek等新秀显然略逊一筹,总不可能到时候国内苹果用户一喊Siri得到的回复都是「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其次,阿里的通义千问一直以来都是国内AI大模型中能力最强的一批。并且除了旗舰模型外,阿里的通义千问和DeepSeek一样,也一直面向社区保持着开源,因而在全球开源社区中享有极强的影响力。

根据阿里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其最新的Qwen2.5-Max模型在目前主流的大模型基准测试中,都取得了比肩乃至超越DeepSeek、Llama、GPT-4o等模型的成绩。

而之所以在普通用户严重,通义千问的存在感不如Kimi、豆包等产品,用知名博主「阑夕」的一句话形容就是:“Qwen是个很好的模型,但产品太落后了,我自己其实长期在用好几款通义系产品解决需求,但从来不推荐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做得太烂,不想坑人。”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在腾讯、字节等一众国内AI赛道领先的企业里,对于苹果而言,阿里其实是风险和生态冲突最小的企业。

其中字节跳动自不用多说,苹果作为一家美国公司,TikTok在美国目前尴尬且危险的处境就已经是足够的警钟了。

至于腾讯,苹果近些年和腾讯在支付、软件生态等方面的冲突,一直都是相当紧张的,且不说老生常谈的小游戏付费问题,微信小游戏、小程序对于国内APP生态的冲击也是相当颠覆性的。可以说两家公司没有明着打起来已经相当不错了。在系统层面引入腾讯的AI,进一步为腾讯在国内的软件生态赋能,苹果自然是不可能迈出这一步的。

果式竞争虽迟但到

虽然根据苹果多年以来同一服务,让供应商「赛马」的习惯,以及国际市场上,苹果之前就传出除了ChatGPT,其还在考虑将谷歌Gemini等服务引入苹果智能的操作,未来国内苹果智能服务也有可能面向用户提供多种选择,但随着WWDC临近,甚至距离下一代iPhone的发布时间逼近,至少目前来看,阿里已经是苹果在国内能够选择的最好的合作伙伴。

而随着阿里牵手苹果,相较于DeepSeek、字节、腾讯等公司,GameLook认为百度其实应该才是最悲情的企业。毕竟在去年年底,同样根据The information的爆料,苹果已经向百度支付超过1亿美元的费用,用于使用百度的文心一言。要知道在海外与OpenAI的合作,苹果都没有花一分钱,可见苹果对于借着苹果智能,重振中国市场硬件销售的期待。

可惜后续由于模型的能力问题以及数据隐私问题(苹果拒绝百度收集和分析iPhone用户的数据以优化其模型)等方面的分歧,二者最终疑似分道扬镳(正如上文所说的,在大举投入之后,文心一言依旧可能作为备选模型出现在国区硬件上)。

而错过苹果,百度作为国内最早All IN AI的企业,毫无疑问错失了移动生态AI新时代的第一张船票。百度再一次「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有趣、有用、不必要

而随着国内苹果智能合作伙伴的敲定,对于用户而言,自然会好奇苹果的AI会对自己的日常体验,带来何种变化。

这里先说结论。好消息是:苹果智能未来可期。坏消息是:苹果智能目前依旧停留在有趣、有用但没有必要的状态。

这当然不是GameLook的主观臆断,苹果智能在海外随着iOS18.2更新上线至今,海外包括The Verge、MKBHD等一众媒体、网红等其实都对苹果智能的表现进行过评测。而根据外媒sellcell对iPhone和三星手机用户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3%的iPhone用户,和87%的三星用户认为AI“几乎没什么价值”。

“你觉得苹果智能对于你的iPhone体验是否有价值”

具体到功能上,简单来说,目前苹果智能在海外的服务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文字处理、图片生成、即拍即搜以及应用互动(当然还有一些通知摘要等小功能)。

其中前三种功能,如果你拥有国内任意品牌最近两年发布的最新设备,应该都能在最新的系统版本中找到类似的体验。唯一不同的是,苹果围绕AI再一次发挥了自己封闭生态的优势,在最新的Siri相关的开发者文档中引入了名为「App intents」的框架,该框架允许用户使用Siri通过语音进行一些应用内的复杂操作,比如直接用自然语言在苹果自带的相册应用里为图片调色等。

不过由于目前苹果智能才刚刚发布,「App intents」更是新东西。虽然长期来看,随着越来越多应用开始适配App Intents,苹果智能以及Siri的能力将迎来爆发式的成长,但目前苹果智能的存在,其实就和你手机上那个下载后只打开过一两次的应用或游戏一样。

当然苹果显然也是到当前阶段的苹果智能很难称得上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功能更新。要知道在去年秋季发布会上,苹果官方展示苹果智能时,所使用的片段是一个路人在散步时遇到了另一个人在遛狗,比起直接礼貌地询问对方这只狗是什么品种,它选择了询问对方是否能给狗拍一张照,然后在iPhone上调用苹果智能来查询狗的品种。

「尴尬/多此一举」可以用来形容苹果的宣传片段,也可以用来形容目前的苹果智能。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并且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目前AI大模型依旧存在幻觉等现象,苹果智能即便后续通过「App intents」拓展出了大量的使用场景,但普通用户真正会使用的场景有多少。

就比如让AI生成旅游攻略并订购相关的机酒门票这种操作,理论上通过平台适配这套流程是可以实现的,用户只用在最后一步付款时扫脸就行。但真的有人会盲从AI生成的方案去旅游吗?一旦AI设定的方案或者订购的门票出现的错误,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而如果用户每次都需要去逐条验证AI生成的结果的准确性,其消耗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很多时候并不会比用户手动操作来得要少。

更不用提工作等需要严谨、准确地内容输出的场景了。

在外媒sellcell的调查中,对于AI准确性的担忧是苹果和安卓阵营用户拥有但未使用AI功能的主要原因(仅次于觉得AI没什么用),其中三星用户担心AI准确性的占比为35.5%,而虽然苹果用户普遍更相信苹果,但这一比例依旧达到了18.2%。

“你为什么不使用苹果的AI功能”

游戏,C端绝佳的应用场景

不过在普通日常工作、生活等场景因为幻觉、功能限制等原因使用空间目前相对有限的AI,GameLook认为,在游戏场景的应用,其实颇具潜力。毕竟相较于严肃场景对精确性的苛求,游戏天然具备更强的容错性与沉浸包容度——玩家不会因NPC对话出现些许逻辑偏差而怒删游戏,反而会惊叹于AI驱动的动态叙事带来的无限可能。这种特性与当前生成式AI的强创意、弱逻辑特质形成了完美互补。

此前游戏作为纯数字化产品,在生产端也就是企业级市场,AI其实已经成为了各家公司都在探索和尝试的内容生产工具。

就比如智能NPC领域,最近刚刚发布了财报的Krafton就在其电话会议上介绍了自家模拟新游《inZOI》的MPC(模拟角色),Krafton表示:“关于Smart Zoi,它主要是将大型语言模型(LLM)应用于模拟方面,《inZOI》中有大约300个MPC(模拟角色)在运行。过去,这些参数需要由人类开发者或游戏设计师手动设置。例如,如果角色感到饥饿,角色就需要去吃饭。这些参数和提示需要由设计师逐一输入。但LLM基于常识,能够提供更自然的人类模拟体验。我们与NVIDIA合作,在设备上实现了一个轻量级的语言模型,并进行了测试,能够模拟更自然的人类行为,并为角色赋予特定的个性特征。”

“Smart Zoi有一个名为Smart Pen的功能,玩家可以通过输入提示来影响MPC的行为。例如,如果你输入「你是一个非常整洁的人」,MPC会作出打扫房间的反应。如果你输入「你喜欢垃圾食品」,MPC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相信,这种自然模拟将为玩家提供多种体验,并衍生出其他二次内容。”

甚至Krafton之前还面见了OpenAI的团队,官方表示:“关于与Sam Altman的会面,我们讨论了基于云的高质量CPC(可合作角色)以及游戏垂直领域的专用AI模型。我们双方都有合作的意向,目前工作层面正在讨论具体细节。”

而国内此前Tap4Fun也成功利用AI,在全球发行了内容几乎完全由AIGC构成的女团模拟经营SLG新游《Top Girl》并大获成功。该产品上线首月在全球范围内就收获了接近1500万元的月流水,其中94%的收入贡献来自美国。

而在C端,目前在GameLook看来,AI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在一些非竞技的游戏里,特别是RPG游戏里,成为全能的“游戏百科”。就比如目前各种开放世界游戏,充斥着不同的道具、养成内容,以至于普通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时不时跳出游戏查询攻略,来获取如何收集、使用相关道具、如何解谜、如何打败特定世界Boss等信息,这对于游戏心流的破坏性是极强的。而通过AI获取相关信息甚至结合玩家个人数据提供个性化方案,或许就可以大大提高玩家的游戏体验。

当然如果不考虑到游戏数据保密的问题,AI还可以大大提高目前很多内容型产品的剧情阅读体验。就比如对于一些重剧情的产品,如果开发者能够调用苹果等设备本地的AI小模型(苹果智能并非所有的服务都需要联网处理),在本地实时生成一段长篇大论的剧情的详细概要,这就可以完美解决二游品类长期以来「跳过剧情等不等于跳过人生」讨论。

当然随着苹果等移动设备AI服务能力的不断演进,各种功能及框架的开放和完善,理论上AI能够在用户端实现功能其实还可以有很多。而对于中国公司而言,如何积极使用AI面向普通玩家提高游戏的服务和体验,其实是相当关键的。

图片来源:豆包AI

毕竟本轮AI产业和生态的爆炸式发展,除了为AI领域的从业者画好了名为AGI的目标和梦想,也让游戏行业长久以来期待的模拟虚拟世界成为了现实。而目前在全球游戏行业占据一定优势,甚至在手游等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公司,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上了赛场,如何利用AI扩大自己的优势,率先实现AI驱动的虚拟世界,是目前所有主流游戏公司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同一个玩法和品类,全球游戏市场或许还能挤下多款不同的产品,但模拟虚拟世界,和AGI一样,大概率就是赢家通吃的领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5/02/56425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