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老外种草”杭州AI公司月入8000万,教人打游戏的AI岂不得上天?

图源:Pixabay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全球AI热起步近三年后回头望:比起海外AI同僚们,中国基础大模型科研水平差得不远,而在商业化、产品化落地上则要神速得多。

比如GameLook此前曾报道过中国AI独角兽Minimax旗下的应用软件《Talkie》.以聊天+角色抽卡模式做商业化后,这款产品上线海外后实现了突破千万的预估流水;旗下的《Glow》《星野》也都在AI商业化上冲在前面。创始人闫俊杰则在此前接受晚点LatePost专访中表示过产品化的强烈决心:“如果没有产品承接,即使你有一个技术进展,它最终也不是你的。”

Talkie

而到了游戏圈,AI将以何种形态出现,目前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基于AI Agent(智能体)打造的游戏助手——比如此前微软曾推出一个《我的世界》Copilot AI项目,通过AI识别玩家游戏进度,为玩家提供攻略,担当游戏“参谋”。而《暗区突围》《永劫无间》则把AI助手做成队友的形式,不仅帮玩家在战场中给出游戏指导,更帮助玩家一起战斗。此外,如游族网络等公司也都曾上马AI游戏助手类项目的研发。

唯一的问题是,目前这类应用大多停留在技术demo层面,游戏助手最终的商业化空间有多大?玩家会愿意付多少费?

恰巧,GameLook近期发现了另一款可以跨行业对标的对象——看似小众的“百科”品类下,一款由中国公司开发、帮老外查植物的AI助手APP竟然有着每月8000万元的收入表现——这不禁引人遐想,教人打游戏的应用,岂不得上天?

累计赚了30亿,做AI助手竟能如此赚钱?

前文提到的这款APP产品名为“PictureThis”,由一家名为Glority(杭州睿琪)的中国公司研发。据杭州睿琪官网(www.glority.cn)介绍,这家杭州公司的专长是各种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AI技术——图像识别、OCR识别、移动物品检测等等。

而PictureThis则是最能体现Glority公司专长、也恰恰是其商业化最成功产品。三方数据显示,这款APP在2015年上架海外应用商店后,迄今已经帮Glority创造了累计30亿人民币的预估收入,月预估内购流水收入保持在8000万元人民币的高位、月下载量接近200万次。杭州睿琪官网显示其下载量超过了1亿次,使用这个APP的基本都是欧美和国外用户。

这个APP究竟是有什么用?它自称“口袋中的植物专家”。简单来说,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摄像头拍下植物照片,使用PictureThis搭载的AI技术帮助你进行识别。

最基础的功能就是辨认出植物的物种,但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根据叶子的状态,提示你植物受到的光照情况、是否受到了病虫灾害等等。若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和这株植物相关的情况,用户可以接着使用应用内置的植物百科全书,查询种植条件、注意事项、是否对宠物有害等相关的信息。

海外的用户们在Google Play上为这款应用打出4.5分的高分。而从用户评测来看,在人均居住面积较大、独立屋和较为普遍的欧美国家,很多老外有自己打理花园的习惯,并把PictureThis当作自己的“花园小助手”——该种哪些植物、怎么种植最为合理,都会参考PictureThis给出的建议。

这款APP的商业化也颇为简单——免费版提供部分功能,剩下的通过月费或年费会员解锁。其中月费会员定价为7.99美元,这样按照月流水计算,PictureThis起码有上百万的付费订阅用户。这种用户规模可以说相当惊人。

这款APP的商业化也颇为简单——免费版提供部分功能,剩下的通过月费或年费会员解锁。其中月费会员定价为7.99美元,这样按照月流水计算,PictureThis起码有上百万的付费订阅用户。这种用户规模可以说相当惊人。

游戏+AI助手能爆出更多金币吗?

把这款“花园助手”和现有的AI应用产品相对比,连和用户交互式对话都做不到的PictureThis明显不够“高大上”;单一挡位的订阅制商业化模型也做得颇为“粗放”,显然还能进一步深挖付费潜力。但这款产品做到了最重要的事:深耕一个垂类,仅靠做好自己“花园助手”的本分,就在一个小众品类中切出“10亿元年收入的大蛋糕”。

这也让GameLook对游戏AI助手类应用有了更多信心——相比于有打理自家花园需求的用户,全球范围内的游戏玩家无论从数量、用户粘性和付费意愿,无疑都要强大得多。而从目前的游戏产品情况来看,不少玩家事实上的确需要一个能够在自己游戏时给出建议的“大神”陪玩。

完全数字化的游戏产品毫无疑问是AI助手落地的最佳场景。

比如在各大视频平台,各种攻略作者早已是游戏产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版本更新或刚刚入坑新游时,纯靠玩家自己“试错”无疑会大幅降低推关的效率,因此很多玩家都依赖与攻略作者了解角色抽取规划、数值养成的建议等等。

如果玩家入坑学习成本过高,游戏的用户留存表现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让玩家拥有获取这类攻略信息的渠道、提升游戏的长线生命周期,不少游戏公司甚至会通过付费激励的方式鼓励社区和玩家制作这类攻略向内容。

而假如游戏公司将游戏产品各项数据打包进AI产品,训练出一个最懂这款游戏的AI助手,以付费的方式向玩家进行提供,岂不是可以增加又一项游戏的商业化来源?即便不对其单独进行收费,也可以提升游戏的用户留存率表现,或是以附加服务的方式将AI和月卡通行证等付费项目做结合,相信也能够大幅提升玩家对这类项目的付费意愿。

又比如,AI助手还可以与玩家在游戏中的社交行为相结合——比如MOBA、FPS等高上手门槛的游戏往往需要“老带新”来度过新手期,这对“社恐”玩家相当不友好,让这类产品在拉新上始终存在盲区;而这个“私人陪练”的位置,由AI来担当正合适。又或者在国战、大战场等具有PVP元素的游戏中,由玩家派出己方的AI同僚前去敌方所在地刺探敌情,用情报帮助玩家进行备战,这无疑能将游戏的沉浸感带向更深处。

《暗区突围》中可指挥的AI队友

如果AI助手或向导的功能足够强大,它还可以反过来影响游戏本身的创作思路——既然有AI帮玩家降低思考门槛,那在理解难度不变的情况下,游戏本身是不是也可以做的更为复杂?

PictureThis的“炸裂”商业化表现珠玉在前,我们很难不去遐想AI与游戏最终结合,将碰撞出何等火花。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当然还有一定的阻碍——比如AI大模型始终未能客服的幻觉问题,万一AI助手成了给玩家挖坑的“AI杀手”,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又比如,玩家搜索攻略进行探讨的行为本身也是游戏外社交的一种体现,由AI代劳是否会破坏玩家生态的正常形成?

AI游戏助手类应用又是应该与游戏产品结合,还是以单独产品的的形式存在,是否会存在聚合多个游戏产品的AI助手?最后,自然还有每个AI应用都逃不开的内容安全与数据监管等问题。

但无论如何,GameLook相信目前各家大厂的实验室和策划的办公桌上,已经有了堆积如山的点子和原型。或许过不了太久,我们就能看到大量这类应用的“爆发式上架”,让其真正成为游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4/09/55388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