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议员讨论修法,要求外国游戏指定韩国代理,矛头直指中国厂商?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作为全世界为数不多为游戏行业制定专门监管法律的国家,韩国自2020年起开启了对该国《游戏产业振兴法》(下简称“游戏法”)如火如荼的全面增补修订。如在今年3月,该国就通过一条《游戏产业振兴法》修正案,强制要求游戏公司进行抽卡概率公示。

而在本月中旬,围绕该法律产生的新动向又增一条——韩国民主党议员李相宪提出“游戏法”的部分修正案,要求在韩国没有地址或营业地点的游戏相关业务运营商,必须指定在韩国有营业地点的国内代理商,且代理人必须能够履行相关合规事项。

换句话说,假如该法案通过,未来在韩国运营游戏的国外游戏公司,将不得不在当地设立公司或寻找韩国公司代理合作。

李相宪在接受韩媒采访时将矛头直指中国游戏公司,他对媒体表示:“许多中国游戏在开服后立即开始诱导氪金,赚取了大量利润,然后在上线不到一年后就停止运营,匆忙处理退款……补充法案是为了保护韩国国内用户。”

从GameLook对韩国出海状况的长期观察经验看,米哈游、腾讯这类头部企业普遍能够谨遵韩国当地法规经营,但在中国厂商大举出海的过程中难免人多口杂,一些中小型厂商在当地进行的运营动作的确有浑水摸鱼之嫌,甚至多次在韩国游戏圈引发焦点事件,进而导致中国游戏在韩国的形象不佳。随着该韩国议员的提案公布,长期两国游戏业积累的矛盾也一并暴露出来。

应该说,进行针对性立法的确有助于遏制不良商业举措。但另一方面,GameLook认为韩国政府也必须做到“一碗水端平”,切不可进行偏向性监管。

五大矛盾促成议案出炉

在GameLook看来,在该国议员之火急火燎想要增补新法条的背后,是中国厂商与韩国市场的五大冲突点。

1)当地法人主体缺失

首当其冲的是长期以来最大的监管漏洞:在韩国缺乏当地的法人主体。

为应对公众舆论,韩国游戏公司需要应付的合规压力并不轻松。但由于海外企业只需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不必在韩国当地设立办公室,海外游戏公司普遍有轻视韩国监管规则的倾向。以开宝箱模式的自律监管为例,韩国游戏自律协会GSOK此前长期要求在韩运营的游戏进行概率公示,并按月度抽查公开违规游戏名单。而据GSOK统计,截至去年10月,韩国国内企业自律公示遵守率为99.1%,但海外企业遵守率仅为56.6%。

包括V社的《Dota 2》及部分国产游戏在内的一批海外游戏是长期的榜单常客。而随着强制概率公示正式立法,后续的督察监管也将提上日程。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韩国监管机构缺乏执法抓手,那法律无异于虚设。此外,韩国今年立法大力推行的手机应用商店接入第三方支付等问题,同样也离不开海外企业配合。

因此李相宪在提案中提及,游戏公司所合作的代理公司“必须是能够履行游戏经营者必须遵守的合规事项的人”。

2)中国公司抢夺韩国游戏市场,冲击韩国厂商

其二,中国游戏公司的集体出海如今已见成果,多个产品已在当地畅销榜头部扎根,在MMO品类之外、对韩国本土游戏呈压制之势。据相关数据,韩国手游2023上半年累计内购收入157亿元人民币。但据Sensor Tower数据,来自中国市场的《崩坏:星穹铁道》首月在韩国便拿走1亿人民币流水,居韩国市场二次元游戏首位。此外,三七互娱的《데블M》挤进了Mobile index今年2月的用户支出排行前十名,靠着韩式包装,在韩国公司主导的MMORPG市场抢下一块蛋糕。

长久以来,韩国市场由NCSOFT、NEXON、Kakao、Netmarble等本土企业主导的格局已经固化,但中国公司产品的强力表现已然有了破局的迹象。

3)韩国游戏获取中国版号不多

在中国游戏在韩国攻城略地的情况下,韩国游戏在中国的版号发放情况并不算明朗。不过随着版号发布数量增加,去年有7款韩国游戏获得进口版号,包括《冒险岛M》、近期上线的《第七史诗》等热门产品。随着两国政府沟通更加深入,这一情况或将逐渐迎来改善。

4)部分中国游戏在韩国采取误导式营销

一些中小型的中国厂商在韩国推出了较为出格的游戏营销打法,以至于在当地多次引起相当程度的争议。在此,GameLook可以举出两个发生在2023年的案例。

近期,某款国产模拟类游戏上线韩国,该游戏在App Store评级12+,在谷歌商店与One Store评级15+,定位包含青少年人群。但该游戏请来了多名日本成人女优出演宣发。与日本不同,成人行业在韩国并不合法,因而此举引发了强烈争议。韩国媒体也指责称,该中国公司采取上线后内容更新的模式套用年龄评级,有违规之嫌。

此外,另一款中国游戏在当地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该游戏以“送1024抽”的丰厚承诺吸引玩家入坑。但玩家在实际游玩后发现,这1024抽是以每日10抽的方式分100天放出,这其中的落差让不少韩国玩家感到被欺骗,也进而引发了韩国媒体讨论。

此外,经典的副玩法买量“货不对版”、“挂羊头卖狗肉”、文案误导等非常规营销方式也屡见不鲜。尽管这些举措能够切实降低用户转化成本,但也因此让不少用户心生疑虑。所以总体而言,营销模式不规范的情况在韩国市场时有发生,这也影响了中国游戏的在韩国的形象。

5)在韩国外游戏仓促停运、用户权益难保障

游戏上线骗氪一波流,运营一年就“卷钱跑路”的行为,在韩国已经蔚然成风,甚至有了专有名词“먹튀”(eat and run)。历史上的确也出现过多次手游猝然停服,玩家退款无门的案例,其中甚至不乏知名企业的爆款产品。

韩国媒体Monday News在分析中表示,之所以“卷钱跑路”的现象猖獗,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法规可以弥补游戏玩家的损失。此外,由于海外游戏公司不适用韩国法律,因此难以追究其责任。

平等是前提

盘点了国内厂商乱象种种,但事实上欧美日企业在当地也并非守法先锋。以V社为例,除了前文所提及的不遵守自律公示的情况外,V社在2019年曾无视韩国法律推动的分级义务,直接与韩国网吧业者合作,将游戏提供给当地游戏消费者。由于缺少执法依据,韩国政府部门对此也无可奈何。

眼下,V社在韩国并未设立办事机构,但在李相宪议员被问及“是否会依据该法案屏蔽Steam服务”时,该议员却表示,由于Steam并非游戏发行企业,而是游戏数字分发平台,“因此即使实行国内代理商指定制度,Steam也不会被屏蔽。我们希望您安心地享受游戏。”

这反而引出了更大的问题,如果V社无需履行代理义务,那么责任岂非落到了在Steam上架游戏的开发商手中?Steam是否要对未在当地开办公司的游戏应用进行下架处理?仅从法律条文上看,似乎只能指向这一结果。更不用说,一些“副玩法买量”(如Playrix等)、“骗氪跑路”的操作,在欧美日厂商中也屡见不鲜。在监管时也应当一视同仁。

各国监管机构针对当地市场情况推出监管法规理所应当,作为企业,主动进行合规操作也是经营义务范围之内。假如此次议员的提案最终成文,那么想必占据地理和文化优势的中国游戏公司更容易前往当地设立公司,也将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但在GameLook看来,韩国监管方的立法也不应掺杂偏向性。而该议员将中国企业作为目标的行为,针对意味有些过于浓厚。法律的准绳本应是一视同仁。说到底,无非就是一个“公平”二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3/06/52222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