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看互联网人才求职:辞职容易跳槽谨慎,人才偏爱大厂如何破?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对于2021年的互联网人来说,“难”可谓是贯穿全年的一个关键字。无论是疫情的反复,还是政策的调整,多多少少都让互联网从业者们面临到了更多新的挑战。

近日,随着拉勾招聘《2021年互联网人才招聘白皮书》的发布,互联网人的“难”又有了更多数据面的呈现。从“供求两旺”到“供求两难”,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歧视”正折射出互联网招聘亟待解决的新难题。

 辞职容易跳槽谨慎,人才流动愈发放缓

从宏观面而言,互联网行业去年全年表现依旧亮眼。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1-9月互联网新增企业量同比增长78%,增幅为各主要行业之首。而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的数据也证实,去年1-9月互联网企业发布职位数较前一年同期皆有两位数以上的增幅。

 

不过,与岗位一同增加的还有HR们的工作压力。调查显示,超过70%的HR觉得“2021年招聘比2020年更难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主动流动正在放缓。

尽管互联网行业整体向好,但受到疫情反弹、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求职者的心态仍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超过70%的人认为至少要涨薪20%才值得主动跳槽,仅有3.3%的求职者可以接受10%以下的涨薪。

GameLook认为,疫情正导致消费结构和储蓄结构的改变。一方面,随着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计划外支出加大,互联网人对于薪酬增长幅度正愈发敏感;另一方面,疫情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形成储蓄意识,稳定的收入来源则是储蓄增长的必要保障。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人自然也就对非必要跳槽更为抵触。

然而,由于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2021年的被动人才流动仍较为频密。但这些被迫进入招聘市场的人才却并没有成为大量新增岗位的受益者。调查显示,近半数离职者认为当前求职面临困难,其中40岁以上的互联网人超六成认为求职困难。

此前GameLook就曾报道过大龄游戏人才求职难的问题,特别是在全行业倾向于“研运一体”的背景下,大龄运营人才更加难以获得新的工作机会。对此,招聘专家也表示,互联网企业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及需求正愈发趋于一致,由此也使得大量流入市场的人才趋于同质化。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前提下,大龄人才的年龄劣势也就更为凸显,而企业人才需求维度的升级则会进一步放大这种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没有年龄压力的年轻求职者,2021年的求职之路也并不太顺畅。即使没有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年龄歧视,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规模歧视也正愈发加剧招聘市场的“供求两难”。

爱的不是工作是大厂?游戏行业成“接盘侠”

根据用户的投递意向,拉勾招聘发现互联网人更偏好2000人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对于150~500人或500~2000人的中型企业,则有四成左右的求职者较为中意。而对于少于15人的初创企业,仅有2.7%的求职者会予以考虑。总体而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模歧视”现象。

不仅如此,如果能顺利进入大厂获得足够高的薪酬,有85.4%的互联网人表示可以接受上班时长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非正常工作制。宁可996也要挤进大厂,在感慨大厂号召力之强的同时,GameLook也需要指出,大厂或许并不意味着“铁饭碗”。

2020年底,随着蛋壳公寓的泡沫破裂,不计其数的年轻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作为中间商的蛋壳收取了租房者的租金,却并没有按时向房东们支付租金,不少房东只能采取强制换锁的方式将租户们赶出去。即便如此,这些租金也填补不了蛋壳公寓巨大的资金黑洞。

事实上,这种以“烧钱”的方式盲目扩张以获取更多投资的恶性循环是不少所谓“新兴大厂”的惯用手段。在此之前更早的共享单车巨头OFO也是以相同的剧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大厂梦”。这类自身造血不足的“大厂”往往以平均薪酬以上的水平大量吸引人才加入,并寄望于规模效应募集更多资金。然而一旦资金链断链,最先吞下苦果的便是用户和员工。

而最近的例子便是K12(指小学至高中12年教育阶段)在线教育。在国家要求严格落实“双减”相关举措前,在线教育行业无疑是无序扩张的典型代表。为了吸引更多“老师”,相关企业开出的薪资水平甚至能达到公立学校教师的数倍,以至于许多为了“赚快钱”的年轻人不惜放弃稳定的工作也要搭上在线教育的“大船”。

随着竞争加剧,这些教培机构的在线课程价格却越来越低,甚至只需几十元即可收看完整的课程。这样的商业模型显然无法靠自身造血实现收支平衡。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收紧,K12在线教育也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被动人员流动。

有趣的是,拉勾招聘的数据显示,在经历这波洗牌之后,仅有7.4%的从业者选择继续留在教育行业,而这其中又仅有21.3%的人仍然对K12培训感兴趣。薪资下降无疑成为他们丧失对工作的热爱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80%以上的人才从在线教育行业流出,而其中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前往所谓的“热门行业”。值得一提的是,游戏行业成为了占比最高的“接盘侠”,有8.7%的流出人才都选择了游戏行业。考虑到游戏和教育的关系,这一转变颇有些“从卖糖改卖胰岛素”的黑色幽默。

GameLook认为,无论是“规模歧视”还是只爱热门行业的“行业歧视”,本质上反映的都是求职者希望快速提高收入的心理。但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如果不能转变求职观念,只会加剧内卷,让“供求两难”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专精特新”受推崇,游戏精品化同样无关规模

下图是一位求职者在脉脉上提问的回答。他咨询的是一家“腰部以上、头部未满”的中等规模游戏厂商,在行业内知名度也颇高。尽管如此,从回答来看,网友们给出了清一色的“不要去”的建议。

中等规模的厂商尚且如此,更多底层中小公司乃至独立团队在求职者之中的风评更可想而知。

与之相反,2021年,在政策面上一个名为“专精特新”的关键词频频被相关部门点名。工信部曾三次发布名单,总共确认了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用更通俗的说法,这类企业也被视作“小巨人”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游戏行业并不属于传统制造业,但也并不乏“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事实上,即使是头部大厂,在项目研发运营过程中也依然需要外包团队的助力,例如配音团队、PV动画制作团队、游戏推广团队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除了能解决大公司无法解决的个别具体问题,这些公司本身“小快灵”的运作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更具灵活优势。

与此同时,即便是如今已成长为“上海四小龙”的米哈游、鹰角、莉莉丝、叠纸等备受求职者追捧的新生代“大厂”,实际上也是从小团队一步步成长而来。而诸如《戴森球计划》等多个在过去几年中受到全球玩家好评的精品国产独立游戏,其研发团队规模也不过是几人。

当然,不可否认,相较于大厂,中小游戏企业也存在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GameLook认为,在未实际任职的情况下恶意抹黑中小厂商,或在离职完全无视自身问题而刻意放大前东家所存问题的现象都不可取。

而想要彻底扭转互联网行业“供求两难”的局面,除了求职者要积极转变求职观念,不以规模为唯一指标,也需要企业放宽年龄限制,提高员工待遇,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唯有供求双方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才能使互联网招聘市场更为理性、有序,进而为互联网行业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2/01/46937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