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随着元宇宙概念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以其为标签的产品也不断出现,其中,数字化身/数字身份显然成为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
近日,Wolf3D旗下的元宇宙头像平台Ready Player Me宣布完成了1350万美元的融资,由Wise 和Teleport的联合创始人Taavet+Sten领投,GitHub、Samsung Next、NordicNinja等跟投。
这家用7年时间只做“头像”的公司何以在当下获得一笔重要的投资,“头像”之于元宇宙究竟是商业噱头还是广阔赛道,Ready Player Me或许将告诉我们答案。
跨平台、商业化、身份标识——Ready Player Me“打通”未来的三板斧
Ready Player Me是由专注于3D扫描和虚拟化身公司Wolf3D制作的一款产品,这家公司于2014年成立,在此后也一直耕耘于虚拟形象建构工作。旗下的第一款产品便是一个3D扫描仪,用以实现人脸的扫面和重绘等任务,包括腾讯、华为、HTC乃至H&M等众多公司都曾获得过Wolf3D提供的“世界级头像系统”。
Ready Player Me这样的一个跨平台的虚拟头像/化身建构平台无疑是这家公司在做了7年“头像”之后一次集中的技术爆发,只不过这一次,它的目标是成为“元宇宙的通行证”。
针对于个人用户,Ready Player Me可以免费提供3D化身的建构服务。通过官方就可以进入相应的全身人物和半身人物建构页面,在选择性别并上传照片后,Ready Player Me就会向玩家提供一个基于照片内容的人物模型——这得益于Wolf3D在人脸扫描技术上的多年积累。若选择不上传照片,Ready Player Me则会向用户提供数十个基础头像。
选择头像之后,用户则会来到一个类似于游戏中“捏脸”的界面,继续进行角色的细致打磨,除了不能对体型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Ready Player Me提供了肤色、面部器官模型、服装、头发、妆容等数十个不同方面的可选项。
在完成角色创建后,Ready Player Me会向用户提供一个“.glb”格式的文件,这是GLTF模型的二进制文件格式,通过Windows10自带的3D查看器即可打开,可以实现角色的3D预览,若建构的是半身头像也同样如此。
作为一个跨平台的3D头像服务提供商,除了头像体量储备要足够之外,如何实现“跨平台”自然也是一个难题。面对不同平台底层架构的差异以及性能和算法上的不同,Ready Player Me的方法是“我全都要”。为了更好地“抹平”不同平台之间的本质差异,Ready Player Me选择从外部入手,通过对主流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来完成3D化身的跨平台。
例如,Unity平台的开发者可以将 Ready Player Me官方提供的Unity SDK下内置于Unity编辑器中,从而实现对3D角色的进一步改造,同样,对于虚幻引擎4、Web应用、IOS与安卓的开发者,Ready Player Me在其官方社区中均有相关的技术说明。
通过跨越不同平台之间的技术壁垒,Ready Player Me真正实现了跨平台的3D化身建制。但随之浮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3D化身如何与不同的软件形成风格上的契合?
Ready Player Me其实也已经给出了答案,正如上文所言,由于Ready Player Me头像在多平台上的高度可编辑性,不同的软件的开发者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应用中实现头像的本地化适配,以更好的适应不同软件的风格形式。
Ready Player Me指出,通过7年的虚拟形象经验积累,他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恰到好处”的3D形象生成逻辑——既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写实。“对于当前的消费技术状态而言,采用更多卡通化身的‘中间地带’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为在Ready Player Me中使用这种方式,并研发重点放在易用性和跨平台可用性上。”
形象建构上的“折衷”处理或许对于Ready Player Me来说是一条最为安全的路径,但它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其跨平台与开放性上大做文章。Ready Player Me的CEO曾在回应为何要设置半身像和全身像时表示,很多VR软件并不想使用全身模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为此增加新运动跟踪体统等等,而Ready Player Me的半身头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面对一些有相关需求的开发者,Ready Player Me同样也在允许用户通过SDK工具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开发,如加入人物的走动、身体摆动甚至面部跟踪等功能。
解决了不同软件之间的风格问题,另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通过一个化身进入多个应用,或者换言之Ready Player Me如何打通各个应用场景之间“空气墙”?
跨平台的技术基底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而更重要的则是——广泛的合作。到目前为止,Ready Player Me已经与超过1000个不同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在今年早些时候,这一数字还只有25。除了常见的VR、AR平台,还包括教育、约会社交、虚拟音乐会甚至是游戏的合作。
同时,Ready Player Me还为用户提供了Ready Player Me Hub在线平台,类似于玩家社区,这一平台不仅允许用户对自己的3D化身进行修改和创建,同时也可以收藏其他玩家展示的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平台罗列了目前Ready Player Me支持的所有应用,并为每个应用都提供了快速接入头像账号的服务,如此一来,用户便可以通过Ready Player Me Hub这一“枢纽”实现个人头像/身份的跨平台“一键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应用场景的表现中,无论是半身像还是全身像,Ready Player Me都显示出了不错的效果,风格上也保持了统一。
进一步说,Ready Player Me的此举也昭示了其在数字化身领域的庞大野心。在GameLook看来,Ready Player Me的做法无疑更加符合“元”概念的定义,以游戏做类比,如果说那些提供NFT式的、独一无二的头像的做法是“买断制”的话,Ready Player Me则是“Free to Play”——免费向个人用户和部分厂商提供虚拟化身定制服务,这样的化身并不能作为个人的数字资产,但通过再创作为其赋予新的价值。
尽管官方已经为用户提供了种类繁杂的化身创作选项,但若是面对全球用户的头像需要,单靠其资源库中的“排列组合”显然无法满足Web3.0时代庞大的个性化诉求。由此,Ready Player Me通过为不同的开发平台提供相应的SDK服务来允许开发者和用户们进行头像的“二次创作”,进而实现头像的独一无二,但在这其中,头像本身的价值也被创造出来。
这样的价值显然与Ready Play Me的商业模式挂钩。除了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的头像建构之外,对于开发者们Ready Player Me则提供了两种途径,但无论那种都是免费使用,并允许开发者将其集成于自己的软件之中。
如果是非商业用途的开发者,这项功能始终保持免费;而对于商业应用开发者,他们则需要申请成为合作伙伴,同时也可以会获得官方更多的资源支持,包括更多纹理、手部模型、更改导出姿势等等,在盈利上模式上,Ready Player Me则会根据开发者通过销售游戏内资产和NFT的虚拟化身来收取相应的费用。
在未来,Ready Player Me也提及将会创建一个数字资产商店,让艺术家、品牌和开发人员将能够在其中出售头像相关的定制服务,带来的收入则会由创作者与Ready Player Me分成。在谈及未来的发展时,CEO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扩展我们的合作伙伴网络,并将为开发人员构建货币化工具,帮助他们通过头像定制资产和 NFT 赚钱。我们的目标是成为 元宇宙的默认系统。”
Web3.0时代,数字化身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毫无疑问,Ready Player Me为数字化身领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商业典范,除了适配不同App之间的技术差异,实现多场景之间的共通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元宇宙时代“用户身份”的精准把控。
此前Newzoo的市场分析师Mihai Vicol就曾表示:“无论人们是否同意Meta、Roblox和Epic Games正在努力打造以元宇宙为中心的未来,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个人表达和身份对玩家来说变得至关重要。” Ready Player Me的CEO也在一次采访中称,“元宇宙并非是某个单一的应用程序,而是会有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创建头像并以一致的身份探索虚拟世界,这就是进入元宇宙的通行证。”
上述言论无疑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数字头像/身份之于元宇宙时代的重要性,这同时也凸显了数字化身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对用户个人身份的建构。
在Web2.0时代,以ID与账号为核心的“身份”表征了互联网居民的在虚拟世界中的“在场”,不同的ID代表用户们不同的数字身份,但这一时代的存在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应用场景一旦转换,用户也将要注册新的ID,随之而来的就是原先ID社交关系链的断裂。
面对这样的境况,以OpenID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网上身份认证系统便开始出现,进而解决了不同网站之间的登陆问题——任何网站都可以使用OpenID来登录,任何网站也都可以作为OpenID身份提供者。
然而在面对Web3.0时,随着虚拟资产、NFT包括用户日常支付、钱包等需求的出现,2.0时代的“身份”在面对这样的变化时,在功能层面显然已经逐渐捉襟见肘,于是,像FaceBook、微信等这样的“国民级”应用也逐渐诞生,在继承了了2.0时代的“遗产”的同时,开始对个人身份以及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多方面的整合——如跨平台登录和微信钱包等等。
然而在元宇宙时代的脚步愈发逼近,用户“身份”的要求也在逐渐攀升,以数字资产和NFT为代表的概念和事实的出现也对未来的“账号/身份”系统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同时在凸显个人身份的集体意识的影响下,更为具象化的身份标识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对象。除了实现现实世界中各项功能的整合之外,在虚拟世界中,账号同样也要兼顾更多功能——数字化身无疑成为了最佳载体。
Ready Player Me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以虚拟化身为代表的“账号”形态会将成为未来社交身份的核心,以字符化的账号为代表的身份标识或许也会在Web3.0的洪流中逐渐跟不上脚步。
从这一层面而言,Ready Player Me带给我们的启示也许不仅仅是数字化身在未来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在面对Web3.0时代时,一个重要的思维转变。这种转变无论是对意图在元宇宙发力的初创公司,还是已经拥有海量用户积淀的科举巨头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国内关于数字化身的应用场景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米哈游在去年推出首位虚拟偶像“yoyo鹿鸣_Lumi”、以及乐华娱乐推出的虚拟偶像团体“量子少年”,都展示出了数字化身技术在虚拟偶像层面的作用;再如百度也推出了数字员工的理念,让通过AI驱动的数字化身员工帮助客户提升工作效能等等。
但若是聚焦于每一个用户的身份需求,数字化身显然会成为一个更加巨大的赛道,Ready Player Me无疑是这条赛道上领跑者之一,但微信、Facebook同样也是重量级选手,谁会成为第一个迈过终点的赢家,也值得我们期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2/01/467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