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年底除了即将影响全国的寒潮,还有《三体》《沙丘》等影视作品带动的科幻热潮。
《沙丘》虽然因为3D等原因,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沙丘》的首周票房依然成功破亿,上映两周,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也已经达到了2.21亿元。而昨天放出的电视剧《三体》的预告,相信也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了,目前该预告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也达到了2132万次。
《三体》电视剧预告片
巧合的是,《沙丘》和《三体》在科幻作品中,都分属于一个名为“太空歌剧(Space Opera)”的品类,而同属于“太空歌剧”这一类别的文学、影视作品,还有广为人知的《星球大战》《基地》《星际迷航》《流浪地球》。
诚然科幻题材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等优势,在观众、读者群中,一直以来都十分受欢迎。但“太空歌剧”在科幻这个大类中,依然可以荣获“知名IP生产机”的名号。并且从近几年各种作品的动向来看,以太空歌剧为题材的游戏、影视、文学作品,或许也将以改编、再创作等模式,大规模重回受众的视野。
从不被看好到佳作频出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太空歌剧是一种科幻小说体裁,强调科幻的太空战斗,具有骑士文学的部分特点。它主要或完全设置在外太空,以超光速旅行、未来派武器和尖端技术为特色,背景通常是宇宙中的帝国和与外星人的星际战争。”
简而言之就是“未来发生在宇宙层面的世界大战”。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太空歌剧这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时候,和好莱坞的各种“肥皂剧(Soap Opera)”一样,并不是一个正面地形容科幻作品的名词。
1941年,一位名叫威尔逊“鲍勃”塔克在他负责编辑的杂志第 36 期中使用了这个词,才正式将“太空歌剧”带入了大众视野,只不过当时这位编辑使用这一名词所形容的,是“已经开始出现的缺少灵感的科幻作品”,并与“为早起的家庭主妇催泪片的‘肥皂剧’”并列。
可以说是对一个作品以及作者才华,最直接的伤害和侮辱。这种导向对于后面数十年间的评论家的态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太空歌剧几乎可以和垃圾画上等号。
而正是在这个“太空歌剧”饱受批评的年代,却诞生了包括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这样的作品,法兰克·赫伯特的《沙丘》更是对后世包括《星球大战》在内的一众科幻IP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电影《沙丘》官方微博
就在《沙丘》出版后不久,电视剧《星际迷航:初代》的上线,也开启了“太空歌剧”的新篇章,尽管按照今天的标准,《星际迷航:初代》的布景和画面看起来都很粗糙,但电视剧的故事以及演员的表演都足以使该节目成为永恒的经典。《星际迷航:初代》的成功也为随后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的成功奠定了用户和市场的基础。
十一年后的1977 年,一开始仅在32家美国影院首映的《星球大战》,很快就打破了票房纪录,随着被打破的,也是文娱产业对于“太空歌剧”的怀疑。
这里补充一个不冷不热的知识,如今享誉全球的雨果奖,是以一个名为Hugo Gernsback的杂志出版商命名的,而作为流行科幻杂志《Amazing Stories》的编辑,Hugo Gernsback也曾经是众多对“太空歌剧”口诛笔伐的人之一,原因是Hugo Gernsback“希望当时的太空歌剧至少要有一定的科学准确性”。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期待和批评,这些评论家对于科幻小说中科学准确性和严谨性的追求,也从一方面促进了包括“太空歌剧”在内的科幻小说的良性发展。
太空是IP成长的绝佳土壤,《三体》三箭齐发
在经过八九十年的发展之后,如今的“太空歌剧”无疑成为了影视、出版等领域的香饽饽。星际旅行、与外星人战斗等曾经导致太空歌剧在某些评论家眼里“缺乏”科学性的元素,在优质的特效技术、高清画面等加持下,也变成了太空歌剧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不过即便如此,太空歌剧在内容改编、演出等方面也的确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难点。作为一种在整个宇宙中讲故事的体裁,太空歌剧在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上都是普通影视、游戏作品难以企及的宽度。
以《沙丘》为例,仅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正传六部曲,就从公会后(沙丘中的纪元方式)10110年,一直拉长,来到了公会后15240年,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三体》则更夸张,第一部仅仅只有40年的时间跨度,第二部就超过了200年,第三部更是达到了1890万年。
虽然这只是太空歌剧小说的常规操作,毕竟宇宙这个舞台太过于庞大,“年”这种时间单位又太过渺小,但这对于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内容的改编,却是在叙事上难以处理的问题。科幻小说里对于时间的跨越,可以有多种灵活的处理方式,但这只是因为阅读并不是一种讲究连续性的体验。
但时间线频繁地快进,对于影视、游戏而言,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处理方式。空间上的距离还可以引入跃迁、虫洞等概念来补足,但时间上的大跨度,除了容易导致叙事不连贯外,还容易让故事显得极为空洞,不同时间段的情节无法对应,内核的精神和观点难以表达。
不过与此同时,这种宏大的故事框架,对于IP的成长而言,却是得天独厚的土壤。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赋予了故事发展无限的可能,一个新的星球、文明就可以催生新的矛盾、新的故事,一个角色、一句台词甚至是一段回忆,都能在日后大作文章,开辟新的支线。
《基地》 图片来源:Apple
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了从1977年至今的《星球大战》,无数导演前仆后继尝试拍摄的《沙丘》,以及中国版电视剧、Netflix版电视剧、动画、漫画多点开花的《三体》,以及在未来将会上映的更多影视作品,比如《海伯利安》等。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作品背后迪士尼、腾讯、Netflix,被万达收购的传奇影业、苹果(Apple TV+剧集《基地》)等公司,对于太空歌剧的挖掘和投资。
游戏业的太空梦
不只是影视、出版行业发现了太空歌剧这座宝矿,游戏行业其实也在这一体裁上有过尝试,并且仍然在积极地参与其中。
最经典也相对较成功的当然是《质量效应》系列,游戏的原著小说,由德鲁·卡佩辛(Drew Karpyshyn)撰写的《质量效应》三部曲就是一部太空歌剧小说;在今年年初,手握《三体》版权的游族网络在全体员工大会上,也宣布了三体项目的正式启动,两款三体IP授权的游戏产品将陆续启动开发。
不过除了这些拥有原著小说支撑的游戏产品,更让GameLook激动的是前不久米哈游测试的新游《崩坏:星穹铁道》。游戏的剧情与前作《崩坏3》不同,更像是一个平行世界,围绕着一辆在群星间穿梭的列车展开,主角也将随着列车,去探索不同的星球,展开独特的冒险。
作为一款回合制的JRPG游戏,《崩坏:星穹铁道》仅凭借着二次元这一点,可以说在太空歌剧上的优势就相当突出。
与MOBA游戏讲配合,Roguelike游戏靠操作、MMO游戏谈社交不同,二次元游戏对于玩家而言最核心的卖点就是故事和人物设定,对于纸片人的喜欢会驱使玩家主动去了解游戏的剧情、设定、各方势力的纠葛等内容,这是很多其他游戏类型不能或很难做到的。
而与之相对的,对于太空歌剧这种带有科幻元素,同时多多少少会讨论历史、政治、哲学等深奥内容的体裁,故事内容传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出》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公元1969年7月,人类从地球出发首次登月,我们代表人类,为了和平而来”。
这是当年美国登月时留在一块铭牌上的话,虽然考虑到冷战的背景,这多多少少有些讽刺,但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或许是因为每每站在星空下,人们自然地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太空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当有人真的踏出地球,走向星辰大海时,很多人会自然为之而感动。
晚上抬抬头,我们或许就能看见太空歌剧受欢迎的原因。更何况,太空歌剧往往还会在此基础上,加入让人心潮澎湃的战争、权谋等戏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1/11/45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