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随着国庆假期的结束,游戏行业也顺利经受住了防沉迷新规后第一个长假的考验。
十一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用未成年账号登录了多款名列畅销榜前列的游戏,发现无论是《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重度游戏还是《开心消消乐》这样的轻度休闲游戏,均严格落实了防沉迷新规,在游戏时长、充值付费等方面都对未成年玩家进行了严格限制。
然而,家长们发现,孩子们虽终于不再沉溺于游戏之中,却依然没有告别手机不离手的日常。既然不能玩游戏了,未成年人抱着手机在干什么呢?
游戏直播+短视频,极具诱惑的时间杀手
原来,让孩子们对手机依旧爱不释手的正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游戏直播与短视频。
在游戏时间受到限制后,不少未成年人选择用游戏直播来满足自己对游戏的渴望,虽然不能直接进行操作,但在游戏主播的演示下,他们依然可以深入了解游戏内容、间接享受游戏乐趣。
除了网络直播,碎片化的短视频也正越来越受到学业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较少的未成年人们的喜爱。有观点认为,与具有一定交互性的游戏相比,单向输出的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思维发展负面影响更大,良莠不齐的短视频内容也让家长们对此颇为忧心。
此外,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在主播的诱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父母的网银账户向主播进行打赏,相关的新闻也屡见报端。
去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未实名制注册用户不能打赏,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
然而,《通知》出台后,未成年人借用父母账号向主播打赏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5月,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类似案件,一位辍学在家的未成年人在短短70天内将父母开设蔬菜批发摊所积攒的158万元积蓄全部打赏给了一位主播。法院最终判定当事直播平台全额返还打赏费用,舆论也就此事产生了广泛讨论。在呼吁家长加强对子女引导和教育的同时,“青少年模式”也被愈发视作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直播与短视频的良方。
从形同虚设到强而有力,技术探索从未停止
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在相关平台上的访问行为进行规范。
尽管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性使用,但大多数平台都采取了近似的限制举措:进入或退出需输入提前设置的密码;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次使用时长累计不能超过40分钟,40分钟后若需继续使用,则需再次输入密码;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如需使用相关App,也必须输入密码;面向用户推送的内容也多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学习课程或科普知识等。
Bilibili客户端的青少年模式介绍
然而,在上线初期,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实测发现,许多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形同虚设。部分平台开启该模式后,推送的内容竟毫无变化,更有甚者,自动保存了家长设置的密码,以至于子女无需知晓密码,也可一键退出青少年模式。
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模式基本只对需借用父母手机浏览相关内容的未成年人有效,对于自己持有手机的未成年人,父母很难实现对其浏览内容和行为的约束。
随着去年11月广电总局《通知》的下发,实名验证成为青少年模式落实新的突破口,许多头部平台更是主动加强防沉迷举措,从技术角度对落实相关政策进行新的探索。
虎牙直播客户端的开屏提醒
9月中旬,抖音正式对所有新注册用户和14周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强制执行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该模式下,用户每天仅可使用40分钟且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延长使用时间,每晚22点至次日6点也将无法使用抖音。此外,青少年模式下推送的内容也被局限于热门动画、自然科普、人文历史、兴趣才艺等领域。
而在昨日(10月11日),微信也正式发布了iOS 8.0.15新版本,为青少年模式上线“监护人授权”功能。开启该功能后,当子女想查看未关注公众号图文消息、观看时长超过40分钟的视频号内容、访问未曾添加的小程序时,都可通过“监护人授权”向家长发出临时访问申请。监护人在现场时可直接通过验证密码进行授权,不在现场时授权申请将发送到监护人个人微信账号上。临时申请的权限将在当晚24点失效,视频号延长使用时间为40分钟。
与抖音相比,兼具更多功能的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上的内容限制也更为广泛,从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小游戏到链接、摇一摇、看一看、直播、购物等一系列功能都进行了全面的管控。相较于抖音长达两年半的探索,微信的青少年模式自去年10月推出至今才刚满一年,微信团队也表示,未来将持续广泛收集用户反馈,及时从技术上完善对青少年的各项方便有效的保护措施。
作为行业内最大的两家巨头,抖音和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上的探索必然也会对更多平台的技术探索起到引领作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曾经漏洞百出的青少年模式将真正成为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技术防火墙。
外部管控终为辅,防沉迷是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就在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层面持续探索防沉迷举措的同时,相关部门在内容监管上的政策引导也在进一步加强。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贯彻落实影视业综合改革和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工作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对网络综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的管理。
相较于去年下发的《通知》,此次发布的《规划》更强调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尤其提到坚持网上网下统一导向、统一尺度,完善调控措施,加强主体监管和内容管理。深入整治泛娱乐化、低俗庸俗媚俗、追星炒星、天价片酬、违规广告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禁丑闻劣迹者发声出镜。
与技术层面的管控相比,《规划》在内容产出这一源头上加强了方向引导,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加持下,更为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也将愈发指日可待。
不过,GameLook认为,在政府和企业之外,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观念转变和积极有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默就表示,在近20年来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后,她认为“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当下的未成年人都是不愁吃、不愁喝的独生一代,他们“生而孤独”,却又无需为衣食烦恼,这也意味着他们会过早地开始思考“我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思考带来的后果是他们追求个性化表达与平等交流的权力。一旦家长和老师无法及时改变思维方式实现对未成年人真正的关怀和陪伴,他们就很容易深陷网络,在焦虑中寻求个性解放和群体认同。
《南方都市报》的调查进一步支撑了陈默的观点。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多位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均表示玩游戏仅仅是因为有人陪伴:“玩游戏时同学都在线,这样就算一个人在家也不那么无聊了”。
由此看来,家长与老师在理解与陪伴上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深层原因。回归到个体而言,对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自然并非国家或互联网企业,而是朝夕相处的家长与老师。技术和政策层面的管控终归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归根结底离不开每一个成年人的共同努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1/10/45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