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IGDA开炮:呼吁停用NFT区块链技术,理由是?
图片来源:Pixaybay
【GameLook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GameLook报道/在号称“人类进化最终章”的Metaverse成为游戏与科技行业的热门话题之时,以NFT(非同质化代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以其高度透明、非同质化的特点,为数字资产带来了标准化的数字呈现和所有权归属,因此也成为了很多人眼中Metaverse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近来以NFT为代表的区块链的发展却并不算顺利,前有最热衷于虚拟货币的韩国因为游戏中使用了NFT技术而拒绝对其进行审查;近日,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Game Developers Association ,简称IGDA)也发文呼吁,出于能源消耗的考虑,游戏开发者在单一的游戏生态中应停止使用NFT。
IGDA是世界上最大的,面向全球游戏开发者的非盈利性会员制协会,同时也是美国游戏开发者大会(GDC)的缔造者,其宗旨是“支持和帮助世界各地的游戏开发者实现有意义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作为一个成立于1994年的组织,IGDA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不俗的影响力。目前头部的一些游戏公司,包括Valve、Krafton、Epic、Obsidian等,均与IGDA游戏工作室联盟计划的成员,亚马逊AWS、戴尔、Unity、Autodesk等技术公司,也都是该协会的金牌合作伙伴。
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组织,以环保为由公开呼吁限制对NFT技术的使用,在环保议题成为全球热点的现在,必然会对该技术在游戏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个能在未来大放异彩的技术却被未来拴住了手脚,游戏公司该如何平衡技术进步的两面性成为了问题的核心。
高能耗高碳排放,与环保背道而驰
“由于各种基于区块链的商业解决方案(比如Forte)和游戏产品数量的激增,游戏行业不得不面对该技术带来的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也让游戏行业必须在大规模使用前,解决区块链和加密解决方案所带来的问题。”
这是IGDA对于为什么游戏开发者或公司需要暂缓使用NFT等技术的解释。
环保议题作为21世纪的热门话题,已经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在避免全球变暖上逐渐开始投入越来越大的精力。而使用PoW机制的区块链项目,为了争夺记账权的区块链项目所进行的大量运算,自然会导致巨额的耗电量和碳排放。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比特币。
根据剑桥大学替代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2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理论最高可达183.39太瓦时(1太瓦时为10亿度电),这也让其得以超越波兰、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家全年的耗电量,位列全球排名的第24位。
根据国际能源类头部期刊《Joule》2019年一篇名为《比特币的碳足迹(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itcoin)》的论文,比特币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达到4580万吨。
虽然NFT不同于比特币等同质化代币,但由于同样基于区块链和以太坊,NFT虽然在碳排放的总体规模上不及比特币,但同样也是用电和碳排放大户。
据纽约时报报道,制售了上百件NFT艺术品的奥地利建筑师和艺术家克里斯·普雷希特(Chris Precht)表示,创造100件NFT艺术品所使用的电量相当于普通欧盟居民20年的生活用电。并且根据独立研究人员估算,每件NFT艺术品就可带来200千克的碳排放——相当于一辆美式汽车行驶500公里。
在如此高额的能耗和碳排放面前,IGDA表示“游戏作为一个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我们不仅有责任推动科技创新,而且要考虑我们的工作对世界的影响。”在目前游戏公司可以利用数据库等方式为玩家提供类似服务的时候,就应当避免使用NFT技术。
即使是涉及必须使用NFT的情况,也应该使用能耗更低的PoS共识机制而不是现在主流的PoW。与此同时游戏公司也需要征得玩家的同意,对于一些需要用户设备的循环去执行的与游戏核心体验无关的计算行为(挖矿),也应该将选择权交由玩家,并透明显著地标明这一行为的耗电量以及可能对设备硬件造成的损耗。
不是潮流,而是责任
从海外的苹果、亚马逊,再到国内的BAT,其是如何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已经不是什么潮流了,更像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早在2018年,苹果就宣布自己在43个国家的数据中心、办公室、零售店都基于清洁能源运行。在去年,更是承诺到 2030 年,公司计划为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
苹果与10家供应商将在中国投资近 3 亿美元,用于开发总计 1 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而在国内,虽然从整体上来看,与电力、钢铁等传统行业相比,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碳中和行动上依然相对滞后,2020年仅有秦淮数据和百度两家公司披露的可再生能源用电比例超过了3%,但这并不代表国内互联网企业不重视环保议题。
据绿色和平的数据,在《绿色云端2021》排行榜中腾讯凭借能源信息披露、可再生能源应用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进展,超越阿里巴巴、百度成为互联网云服务企业首位。秦淮数据以“2030年100%可再生能源目标”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采购实践稳居数据中心企业头名。
在环保成为全球互联网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时,作为互联网领域发展较快,在未来几年内将覆盖全球30亿人的行业,游戏公司自然不可能无视环保议题。
一面是公共社会责任,一面是NFT技术将为游戏行业带来的各种变化,就比如规范Metaverse中数字资产的所有权、改变游戏产品的经济模式,赋予玩家对游戏内资产的所有权,增强玩家的主动性等。
为了增强玩家的游戏甚至是虚拟世界的体验,是否值得将整个行业的能耗拉上去,成为了游戏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
躲不过的未来
随着对web 2.0缺点的认知增加,任意审查、不合理费用的收取(包括隐形成本),或者突然终止服务等风险一直都在威胁着用户的虚拟体验。而对于游戏行业而言,随着游戏所构建的数字环境越来越具备沉浸感、普及性和互联等特点,这些对于用户体验的威胁只会被进一步放大。
举个例子,就比如现在手游中流行的抽卡系统,一旦涉及概率问题,在彻底实现公开透明之前,玩家与游戏公司之间的猜忌就无可避免,任何人只需要在NGA、知乎、微博等地方搜索抽卡、概率问题,就可以收获玩家对于大到腾讯、网易,小到各种中尾部游戏公司产品的质疑。
虽然这种不信任在目前还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但随着用户所拥有的数字产品数量和价值的增加,玩家对于数字资产的所有权的需求不可避免。
同时对企业和机构信任度的降低也正在迫使人们渴望替代方案的出现,而这时候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这也是为什么GameLook一直关注着NFT的原因之一。
不过即便IGDA做出了呼吁,但从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来看,除非有更好的替代品,不然NFT这道坎游戏行业必然也会面对。或早或晚,游戏公司都需要想方设法,处理好NFT的技术难题,以及随之而来,大量的碳排放问题。
与其节流,不如开源
有关技术和能源的讨论也让GameLook想起了一个名为卡尔达肖夫指数的理论。
这一技术来源于一种名为“戴森球”的设想,所谓戴森球,指的就是一种直径2亿千米不等,用来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这是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
在此基础上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了用能量级把文明分成三个量级: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应该能够建造像戴森球一类的东西,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则可以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
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认为,人类可能在100到200年左右达到I型状态,在几千年后达到II型状态,而约在10万至100万年后达到III型状态。
在GameLook看来,卡尔达肖夫指数虽然是一种衡量文明发展的尺度,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这背后技术与能源共生的关系。技术的前进就意味着对于能源的开发和消耗,这一点在过去的两次工业革命中其实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技术推动文明的发展也意味着能源技术的跃进。
当然笔者也不是否认环保的重要性,毕竟环保基本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到达那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不过NFT技术而言,环保固然重要,但仅因为环保问题就放慢对未来的探索,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并且企业的环保责任也不仅仅只局限在对于内部的优化上,类似于蚂蚁森林等行为同样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选择和必然。和蚂蚁森林比起来,阉割自己在技术上的探索也似乎太狠了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1/07/44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