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漫画,对读者而言只是一本书,但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它则是可进行再创作的基础内容。漫画拍成电影,就是一种常见的再创作方式。目前市场上的漫画改编电影主要由美日两国制作,改编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美—美”模式、“日—日”模式和“美—日”模式。
前两种模式下的电影可称为本国漫画本国制造的“再造儿”,第三种模式的作品可称为本国漫画他国出品的“混血儿”。就收益来看,“再造儿”大多都能盈利,而“混血儿”却处境尴尬,票房和口碑屡见不济,如今年3月的《龙珠:进化》和近日的《阿童木》,后者在日本上映第二周便退出了票房榜前十名,在美国上映的首周末票房只有700万美元,其主要制作公司香港意马国际的股票甚至也因此下跌。为何如此?
文/王维
一部漫画,对读者而言只是一本书,但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它则是可进行再创作的基础内容。漫画拍成电影,就是一种常见的再创作方式。目前市场上的漫画改编电影主要由美日两国制作,改编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美—美”模式、“日—日”模式和“美—日”模式。
前两种模式下的电影可称为本国漫画本国制造的“再造儿”,第三种模式的作品可称为本国漫画他国出品的“混血儿”。就收益来看,“再造儿”大多都能盈利,而“混血儿”却处境尴尬,票房和口碑屡见不济,如今年3月的《龙珠:进化》和近日的《阿童木》,后者在日本上映第二周便退出了票房榜前十名,在美国上映的首周末票房只有700万美元,其主要制作公司香港意马国际的股票甚至也因此下跌。为何如此?
“美—美”模式:英雄情结+写实画风+开发模式
“美—美”模式指美国电影制作方改编美国本土的漫画作品。美国漫画多为彩色,画风呈现两极,一种是像花生漫画和加菲猫(2004年被改编为真人电影,但票房不佳)那样线条简单明了的卡通画风,另一种则是像超级英雄一类的硬派写实画风,后者是被改编成电影的“主力军”,比如《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金刚狼》等。它们在票房与口碑上的双丰收,充分证明了漫画超级英雄的市场号召力。
“美—美”模式之所以成功,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3点:
一是故事中的“英雄情结”符合了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需求,片中的英雄是可以替代观众在银幕上实现各种梦想的理想人物,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释放和寄托。二是与超级英雄类漫画的写实画风有关。这类漫画画面与真人、真实环境相差不大,又极具冲击力和镜头感,和电影脚本的表现形式很相似,十分适合进行拓展改编。三是好莱坞拥有成熟的电影开发模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创作和制作人才,了解本土漫画英雄作品的兴趣点。
综合看来,“美—美”模式的漫画改编电影建立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多重高投入基础之上,是美国电影业高度成熟的又一个具体表现,其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可以预计的是,随着迪斯尼入主漫画巨头Marvel以及华纳与DC的强势联手,未来几年内,这股漫画改编风暴将更加猛烈地席卷全球。
“日—日”模式:忠实原著与注重人文内涵
“日—日”模式指由日本来改编日本本土的漫画作品。日本漫画的主要特点是人物的外观介于卡通和真人之间,通常以黑白为主色调。相比美式漫画,其选题范围更加广阔和天马行空。
虽然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给日本漫画产业造成了不小影响,但凭借多年积累的漫画基础,日本仍然推出了《菜鸟总动员》、《小双侠》、《热血高校》等漫画改编成的电影,尤其是今年推出的《菜鸟总动员·毕业》,经历了从人气漫画到超人气电视剧的升级后,初登大银幕在日本国内就吸金8500万美元,足见日本漫画改编电影的强大魔力。此外,《哆啦A梦》和《柯南》等日本经典剧场版动画,也是历久不衰。
从“日—日”模式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日本漫画改编电影有以下3个特点:
第一,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在日本,漫画出版向动画、游戏及衍生品延伸的产业链模式十分成熟,加上日本商界严谨的行事作风,使他们在一部电影前期的选题策划、市场调查、风险预测、收益预测等环节上的用功程度大大超过后期,力求保障每一分投入都可以获得相对合理的收益。
第二,忠实原著,保持漫画的原汁原味。日本在漫画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对通过的选题要进行几层市场过滤,因为原漫画作品的市场群体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和欣赏习惯,盲目改编往往会增加风险。
第三,注重人文内涵。不同于以娱乐为第一要素的美国通俗文化,日本在追求娱乐最大化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感动,因此,在一些成功的日本漫画改编电影里,高科技是“副手”而非卖点,真正决定票房的是渗透在影片细节里的精神传承和人文关怀。
“美—日”模式:跨国合作的“混血儿”处境尴尬
“美—日”模式指的是美国电影制作方改编日本的漫画作品,这种模式的实质是一种跨国合作的商业行为。取长补短、强强联合的共赢思想是当今最受推崇的商业合作模式之一,但这种模式在漫画改编电影的市场上似乎还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龙珠:进化》、《阿童木》以及从日本动画大师押井守作品《最后的吸血鬼》改编成的《小夜刀》,无一例外出现了票房不济的情况,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原本出自日本漫画的改编电影在日本最难得到认可。
一直以来,日本漫画以其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和百花齐放的艺术风格,成为国际电影出品商的首选目标,其中当然包括美国好莱坞。然而,拥有强大商业和制作背景的好莱坞为何未能如愿分享到日本经典漫画这一杯羹呢?对比“美—美”模式和“日—日”模式,抛却技术层面的微小差距,其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美日创作理念上的差异性。美国“大片”的一条龙生产模式已十分成熟,每年向世界各地输出的大量影片都被烙上了深深的好莱坞印记——高科技、全明星、规模壮观、直白主题和跌宕起伏的感情。这种生产模式基本建立在主流好莱坞电影的娱乐目标和商业利益的基础之上,为了迎合商业利益会对漫画原著进行肆无忌惮的改编(如《变形金刚》、《七龙珠》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实现市场开拓的最大化,却忽略了原著故事的根本功能。
其次,好莱坞对前期的市场分析不够充分,尤其体现在对深层风险的估计不足上。美国人选择了日本漫画中最经典的两个形象“七龙珠”和“阿童木”进行改编,看似具有市场号召力,但忽略了改编的最大风险——不被原著的忠实读者接受。当年改编《变形金刚》时,导演就曾受到“变形金刚”迷的死亡威胁,而对《七龙珠》这部日本“国民漫画”进行电影改编,这种风险更是被无限放大。遗憾的是,美国电影制作人未顾及“龙珠迷”们的感受,大刀阔斧进行改编,从人物设定到剧本编撰都与原著相去甚远,只是空有一件高特技外衣,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惨败也就不奇怪了。
再次,文化差异。阿童木不是美国人心目中那种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手冢治虫的阿童木是一个被父亲(制造者)遗弃的少年人形机器人,漫画家通过它天真无邪的双眼,来观察高度发达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和单纯思考的机器人之间的反差,借此探讨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善恶,故事弥漫着高度的人文思想和深刻内涵。虽然电影《阿童木》中让人泪下的感动场面也时有得见,但未逃离美国商业电影俗套化、直白化的娱乐思想,漫画原著中尊重“生命”和“心灵”的哲学理念被光怪陆离的视觉特技削弱到难以找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09/11/8494